(原标题:一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高达885亿美元 企业外汇交易“理性”骤增)
在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的驱动下,今年前3个月结售汇数据同样保持“高位运行”。
4月23日,外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今年一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达到885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顺差达到1213亿美元。
在多位银行人士看来,一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增加,与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外贸出口持续活跃、全球资金大举加仓人民币资产的趋势“高度吻合”。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高达7592.9亿元人民币(约合1168亿美元),扩大690.6%,与同期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顺差几乎相同,此外今年前3个月跨境双向投资呈现一定额度的净流入,也增厚了银行结售汇顺差额。
尽管高额贸易顺差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他们投机押注人民币汇率涨跌获利的热情骤然降温。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王春英透露,今年以来,市场主体仍保持逢高结汇、逢低购汇的理性交易模式。今年1-2月人民币升值时期,购汇意愿相对增强,购汇率较去年12月增长1.6个百分点;3月美元走强令人民币贬值,结汇需求开始涌现,结汇率较1-2月上涨3.1个百分点。此外,企业外汇交易以满足实际业务需求为主—— 一季度企业出口和贸易项下的结汇同比分别增长39%和38%,进口和贸易项下的购汇分别增长19%和23%,两者增幅比较接近,反映多数企业预期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基本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远期结售汇和外汇期权签约规模合计达到2904亿美元,较2019年、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大幅增长95%,且远高于一季度跨境外汇收支增速与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增速,进一步凸显市场主体汇率避险意识增强,风险中性经营理念提升。
但是,中国外贸顺差与银行结售汇顺差能否持续高位运行,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变数。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正加大中国企业的进口付款成本,导致贸易顺差与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可能趋于回落,另一方面美联储趋于收紧货币政策也令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出压力加剧,同样对中国国际收支均衡构成新的冲击。
王春英表示,外管局预计今年中国经常账户仍会保持合理的顺差规模。首先,虽然海外产业链恢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令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增幅减少,但全球经济复苏也给中国出口形成相对稳定的支撑。因此今年货物贸易仍会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其次,在服务贸易项下,随着疫苗接种推进速度加快,跨境人员流动的限制可能会出现松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扩大依然受限;第三,经常账户顺差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结构,中国出口商品种类齐全且产业链完备,对经常账户保持合理顺差规模提供有力的支撑。
她认为,面对美联储趋于收紧货币政策,中国有条件保持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均衡。首先,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增强可以及时释放市场压力,遏制单边升值与贬值预期,令资本流动趋于理性;其次,中国外债结构正得到进一步优化,比如本币外债占比上升至42%,较去年3月底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货币错配风险,且衡量外债风险的几个关键指标,无论是外债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与短期外债/外汇储备占比,中国仍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总体风险可控;第三,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继续呈现一定规模的顺差,稳定的资金流入将增强中国国际收支的稳定性与韧性。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无碍”经常账户保持合理顺差规模
在多位银行人士看来,一季度企业在外汇市场的“理性”交易还表现在两个方面。
就外汇融资而言,截至2021年3月末,中国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境内外汇贷款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296亿美元;其中,进口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跨境贸易外币融资余额增加214亿美元,这既与当前外贸规模持续高位运行吻合,也反映越来越多企业正趁着1-2月人民币迭创年内新高之际,加大外汇融资以降低汇兑操作成本。
就外汇存款而言,截至3月底,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境内外汇存款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330亿美元,彰显企业正在加大“逆周期操作”——趁着人民币汇率走高,趁着汇兑成本走低窗口期储备更多外汇资金以应对未来业务需求。
“这背后,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增加有效释放了市场压力,驱动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增强。”一位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业务主管向记者指出。截至去年底,境内外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一年期的历史波动率分别达到4.3%和5.1%,均较年初上涨0.6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汇率波动弹性的增强,令企业持续压缩对人民币汇率单边大幅涨跌的投机押注,促进市场汇率调节和市场理性交易行为升温的良性循环。
在积极增强汇率风险管理同时,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压力,俨然成为一大问题。因为它不但考验着企业运营实力与出口产品定价能力(维持产品利润率),也影响着中国贸易顺差与银行结售汇顺差能否持续“高位运行”。
王春英表示,外管局侧重从国际收支角度评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比如企业进口支付额若相应增加,将对中国国际收支均衡构成多大影响。
“一季度中国进口支付额有所增长,但出口收入额也实现不错增长,当季货物贸易顺差仍实现约7600亿元人民币,高于前两年的平均水平。在此情况下,一季度经常账户维持了基本平衡、小幅顺差的格局,应该说在大宗商品涨价下,中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还是健康的。”她表示。
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告诉记者,鉴于去年中国外贸顺差大幅增加有效支撑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当前华尔街金融市场正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否会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构成“较大制约”,甚至影响到经常账户能否继续处于合理均衡状况。
王春英分析说,近年中国经常账户始终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即便疫情冲击也不会改变这种格局。目前,中国相关部门经常使用经常账户差额/GDP的比值以衡量经常账户差额是否在均衡区间。尽管去年以来经常账户顺差绝对值有大幅增加,但它与GDP的比重依旧保持在1.9%,低于一些全球贸易顺差国,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内外部均衡的基础相当稳固。
跨境双向投资延续均衡格局
面对今年前3个月中美利差收窄与人民币汇率冲高回落,中国跨境双向投资依然延续总体均衡格局。
在企业跨境双向投资方面,今年1-3月份非金融企业实际使用外资较2019年、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增长34%,今年前2个月非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与2019年和2020年同期水平相当。
在证券项跨境双向投资方面,今年1-3月份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737亿美元,境内主体通过港股通参与香港股票市场净买入港股达到3111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资本进出相对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3月美元回升与美债收益率快速飙涨,当月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较1-2月出现明显回落,令不少投资机构担心若中美利差持续收窄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回落,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兴趣还将下滑,甚至可能出现资金流出状况。
数据显示,尽管一季度海外资本净增持人民币债券633亿美元,环比增长11%,但在3月份,外资仅增持人民币债券33亿美元,比1、2月份历史高位出现回落。
王春英表示,海外资本对人民币债券的增持趋势仍会延续。
首先,中国相对良好的经济增长基本面为海外资本增持人民币债券提供了根本支撑。
其次,外资增配人民币债券仍有巨大空间,截至去年底,外资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规模,占境内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的3%,低于美国28%,日本14%,巴西9%等,随着境内债券市场持续对外开放,外资持债占比还会有较大幅度提升空间。比如3月底富时罗素宣布从10月起分阶段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有市场机构预测中国债券市场将迎来逾1300亿美元资金流入。
第三,中国债券的收益率仍具有相对优势,尽管当前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收窄至160个基点,但仍处于历史中高水准,在全球负利率环境下,人民币债券仍为境外投资者提供非常好回报和多元化投资组合选择;就收益稳健性而言,今年以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幅度仅有26个基点,同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幅度高达87个基点,人民币债券相对低的利率风险与较强的价格稳定性,给追求稳健收益的境外境外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良好的长期配置价值。
第四,人民币资产呈现一定的避险资产属性。比如3月份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企稳复苏令债券收益率较快上升,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市场外资流入规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中国仍保持外资净流入,表明人民币资产呈现一定的避险属性。
多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3月海外资本新增人民币债券规模仅有33亿美元,但较2019年与2020年同期有所增长。因此3月海外资本增持人民币债券规模较大幅度下滑,主要是基于季节性因素、机构投资者在财年业绩报表计算前调仓出售盈利资产(增加利润)等原因。从长远而言,海外资本仍将持续大举增持人民币债券,为中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与国际收支均衡带来更稳固的基础。
王春英强调说,未来中国外汇市场保持平稳运行,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持续积极促进内需与外需增长,出口与进口增长,引入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令经常账户与跨境投融资保持在合理均衡区间;二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大趋势会提振市场信心,造就更稳健的人民币;三是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有助于跨境资本均衡流动;四是日益弹性波动的人民币汇率正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稳定器”作用,有助于外汇市场自主调节和平衡。
本文网址:http://www.78099.cn/gulouqu/10639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